TechSoda X 長庚大學陳始明博士:揭開可靠度工程師的神秘面紗
為什麼企業願意給高薪徵才,卻難求一位合適的可靠度工程師?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長庚大學可靠度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同時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3)」以及「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兩份榜單且研究成果排名全球前32名的半導體可靠度專家—陳始明博士(Dr. Cher Ming Tan)於8月22日擔任TechSoda 首次線上座談會的嘉賓時,深入探討可靠度研究的內涵,並分享台灣可靠度人才短缺的原因,以及有志於此領域的年輕人應具備的特質。
可靠度:不只是品質,更關乎時間
會中有聽眾提問,可靠度和品管的差別是什麼?陳博士指出,許多人常將「可靠度(Reliability)」與「品管(Quality Assurance)」混淆,但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品質確保人員是要測試與檢查產品在出貨時符合客戶需求 ,而可靠度工程人員則衡量產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例如1至5年)持續正常運作的機率。由於可靠度涉及對未來的預測,這使得它成為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需要結合資料分析與實際應用 。
頂尖科學家,投身可靠度研究四十年
來自新加坡的陳始明博士,其學術背景橫跨多個領域,包括電子與電機、量子電化學及量子物理 。他自 1984 年進入美國 FairShark 公司擔任可靠度工程師,至今已累積 41 年的豐富經驗 。他提到,在 1984 年,可靠度在大學課程中並不普及,他在工作中逐漸培養出興趣,並決定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碩博士,以增進相關知識 。他的碩、博士導師是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的半導體發明者之一,這為他奠定了堅實的半導體基礎 。
高薪難尋人才,教育體制與產業轉型是主因
根據 104 人力銀行網站的數據顯示,常年有超過 1,000 個可靠度工程師的職缺,且薪水不低,甚至可達新台幣六、七萬元 ,為什麼可靠度工程師那麼難找?陳博士分析,造成此專業人才難尋的主要原因有二:
台灣教育體系未完整培育可靠度人才:台灣的大學教育鮮少提供完整的可靠度課程,即使有也多半是局部性的,例如僅限於統計或純物理理論 。這使得學生難以具備整合跨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產業轉型對可靠度的需求提高:過去台灣企業多以代工(OEM)為主,只需按照客戶要求生產,無需特別關注可靠度 。然而,隨著企業開始發展自有品牌,產品若不可靠將面臨國外客戶的高額求償,因此「不得不」確保產品的可靠性 。但陳博士指出,當遇到客訴,客戶需要產品可靠度的客觀證明時,企業卻往往缺乏相關人才來提供嚴謹的研究測試資料 。
可靠度工程師的必備特質與證照
陳博士認為,一位優秀的可靠度工程師需具備以下特質:
跨領域知識:可靠度研究涵蓋材料、物理、化學、電機、機械等領域,同時需要深厚的數學與統計背景 。
不畏失敗的態度:面對產品失效時,不應感到沮喪,而是要充滿好奇心,追根究底找出失敗的原因,並從中學習 。他將可靠度工程師比喻為「產品的解剖師」或「偵探」 。
勇於跳出舒適圈:由於問題成因多樣且複雜,需要持續學習新知識,跳脫既有框架來尋求答案 。
雖然台灣目前未強制要求可靠度工程師需考取證照,但在美國與新加坡,這是進入該領域的必要條件 。例如在美國,必須通過一場四小時、共 150 題的考試,答錯會被扣分,且及格分數高達 80 分 。陳博士曾擔任此認證委員會主席,他強調,這類考試考驗的是應試者的直覺反應與深厚的實作經驗,而非單純的書本知識 。擁有這項證照,在美國可享有工程師中最高的薪水,甚至與經理或處長職位相當 。
全亞洲唯一的可靠度研究中心,落腳長庚大學
陳博士透露,他能來台灣並設立可靠度研究中心,並非他主動選擇,而是當時長庚大學董事長楊定一博士的邀請 。他指出,楊博士非常有遠見,認為可靠度研究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必要學科,並承諾給予陳博士充足的資源與設備。如今,長庚大學可靠度研究中心是全亞洲唯一此類研究機構 。
陳博士目前已不收新學生,但他的實驗室仍有 5 位博士生、4 位碩士生及 2 位博士後研究員。他招收學生的唯一條件是「態度」 。他發現,即使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只要願意努力學習、不怕困難,都能在可靠度領域有所成就 。
可靠度無所不在,AI 無法取代
陳博士強調,可靠度不僅應用於工業,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他認為,可靠度工程師的工作無法被 AI 取代 。AI 擅長處理龐大的資料庫,但真正的可靠度研究需要像偵探一樣,連結各種蛛絲馬跡,找出失敗背後新的、前所未見的成因 。這需要廣泛的知識,甚至要懂軟體編程和 IC 設計 。
最後,他提醒年輕人,學習可靠度並不代表一定要成為可靠度工程師。具備可靠度的概念,能在設計產品時就將可靠性納入考量,這對於任何研發工程師而言都是一大加分 。他鼓勵年輕人,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才能找到更好的機會,並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不被 AI 取代 。
錯過此次線上座談的人還有一次機會──陳博士將於 9 月 13 日下午1:00在桃園婦女館參加T-Global高柏科技公司主辦的社會公益演講,分享可靠度與日常生活的關聯 ,並與專業人士如建築師和科技公司總經理進行座談,歡迎到場聆聽。
TechSoda 是由前《Digitimes Asia》主編林昭儀所創立的電子報 。這份中英文電子報的報導與專訪涵蓋半導體 (S)、光學技術 (O)、數位趨勢 (D,包括醫療科技) 和人工智慧 (A) 等領域 。
林昭儀觀察到,台灣的環境過度強調理工與文科的分野 。她認為,科技產業其實需要大量的跨領域人才 。然而,文科、社會學科與商學院的畢業生,往往因在學期間缺乏對理工科目通識性的了解,缺乏信心去嘗試相關的工作,錯失了許多機會 。因此,她創辦 TechSoda,希望將科技產業與新創企業的資訊,普及給一般大眾,讓沒有理工背景的人也能夠理解科技趨勢 。她相信,若文科、社會學科背景的人能更深入了解科學領域的研究,並運用自身在商學或社會學科的知識,將能幫助產業進步。
未來TechSoda希望能每月舉辦類似的座談會,邀請專家來討論很有意思但不太為大眾所知的產業資訊與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