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新創 Expertiqa 推出革命性溝通裝置 助重度障礙患者重新與世界互動
加拿大醫療科技新創公司 Expertiqa 正準備進軍亞洲市場,尋求在台灣的研發與製造合作夥伴,加速旗下劃時代產品「Hummingbird(蜂鳥)」的開發。這款「聲波控制開關」技術能讓無法言語的使用者透過「哼聲」與外界互動,有望切入全球輔助科技市場中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利基領域。
從醫院研究到商品化產品
Expertiqa 由總經理 Kamyar Rouindej 創立,他是一位橫跨潔淨能源、醫療科技與資訊科技領域的工程師。2023 年,他受多倫多 Holland Bloorview 兒童康復醫院 邀請,負責將該院的「Hummingbird」研究成果商品化。
這項技術最初是為了幫助嚴重身心障礙、無法發聲的孩童(如腦性麻痺患者)所設計。研究發現,哼聲——這種簡單的聲帶振動——可以被穩定地發出,並成為一種替代性的溝通方式。
Rouindej 表示,這項使命讓他難以袖手旁觀:「至少要試試看,因為我們真的有機會能為這些人做些什麼。」他希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實際產品。
哼聲如何變成控制指令
「蜂鳥」是一種訊號開關(access switch)裝置,能將使用者的哼聲轉譯成控制信號,而非語言。
「哼聲其實就是一個訊號,」Rouindej 解釋說,「你可以把它想成鍵盤上的一個按鍵,或滑鼠的一次點擊。」
這套系統由一條佩戴在頸部的感測帶與處理模組組成,可偵測、過濾並辨識哼聲的振動,並排除像咳嗽等非刻意的聲音。經處理的訊號可透過有線或無線方式,連接電腦或觸控裝置。
目前系統支援二元控制(有哼聲或無哼聲),並可依發聲長短作出區分(例如長哼代表「Enter」,短哼代表「空白鍵」),協助使用者操作溝通軟體(AAC 系統)或控制周遭環境,類似於「眼控技術」的功能。團隊正持續開發更進階的版本,以支援三至四種輸出指令。
Rouindej 提到,原型機的需求遠超預期:「我們寄出的測試機幾乎都沒有被退回,因為患者根本沒有其他替代品。」這顯示該裝置對重度障礙者的即時影響相當顯著。
全球市場與 B2B 策略
Expertiqa 正切入一個成長快速的區隔市場。全球復健與輔助科技的總體可開發市場(TAM)估計約為 300 億美元,其中 Expertiqa 鎖定的子市場約佔數十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為 9.1%。
這項成長主要受到兒童疾病診斷更早、更準確以及全球高齡人口快速增加這兩大趨勢驅動。公司預期未來 5 到 10 年內市場規模將再倍增。
目前 Expertiqa 採用 B2B 模式,鎖定復健中心、醫院與診所等通路夥伴,協助進行患者評估、裝置校準與法規遵循。
Rouindej 預估:「我們希望十年後能達到 10 億美元的規模。」主要目標市場將集中在 北美與亞洲,因為約有 40% 的潛在使用者分布於此。
台灣:成長的關鍵樞紐
Expertiqa 此次造訪台灣,背後有明確的策略考量,目標是解決在加拿大開發過程中面臨的三大痛點:
臨床測試機會不足:加拿大人口分散,使臨床試驗與使用者回饋的收集週期冗長;台灣人口集中、健保體系健全,能大幅加快測試與迭代速度。
原型開發與製造延誤:在加拿大製作電子零件需等待 3–4 週;台灣電子製造供應鏈垂直整合,能顯著縮短設計更改與小量生產的時間。
尋找量產合作夥伴:公司積極尋求如 宏碁(Acer) 或 明基醫療(BenQ Medical) 等具規模製造經驗的潛在夥伴,共同推向量產。
「我們覺得台灣市場能讓這些事情同時發生,」Rouindej 指出,在台灣進行共同開發,能將設計、測試與生產整合於同一法域(jurisdiction)中,顯著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目前 Expertiqa 將「蜂鳥」定位為低風險產品,但內部流程已依照第二級醫療器材的嚴格規範設計,為進入亞洲及國際法規審查預作準備。公司願景是在 五年內上市,並在 十年內轉型為全球性 B2C 品牌,讓更多重度障礙患者能重新與世界溝通。
歡迎大家在 12 月初參觀他們在台北台灣醫療科技展的攤位及12月5日於南港展覽館506會議室舉辦的「台加智慧醫療技術論壇暨媒合會」。
閱讀原文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