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tar Technologies 以「系統思維」晶片設計策略瞄準 6G 衛星網路市場
此成立兩年多的加拿大新創看準SpaceX、OneWeb爆炸性成長,預計在 2026 年量產晶片
在太空科技生態系統的核心地帶,一家名為 Emtar Technologies Inc. 的加拿大新創公司,正以一個大膽的新挑戰者姿態,崛起於半導體和無線通訊領域。
在 2025 年於台北舉行的亞太衛星產業聯盟 (APSCC) 年會期間,Emta 創辦人兼執行長 黃敏祐(Dr. Alvis Huang) 接受 TechSoda 專訪時說明了這家僅成立兩年的公司,為何有能力直接在台積電 (TSMC) 生產晶片,並將目標鎖定在 2026 年實現量產。
「Emta Technologies 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的設計是從系統以下(system below)著手,而不是從晶片以上(chip up)著手,」黃敏祐斷言。該公司並非專注於漸進式的 IC 效能提升,而是從分析「現實世界的系統挑戰,從連接可靠性到功耗和可擴展性」開始。
黃敏祐表示,這種透過與台積電的深度合作以進行晶圓驗證和生產所實現的策略性、系統級思維,使 Emtar 能夠透過其系統單晶片 (SoC) 平台,重塑近 80% 或更高比例的整體系統架構。
這家無廠 IC 設計新創公司總部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列治文市,創辦人兼執行長黃敏祐是在台灣出生的人才,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獲得博士學位。黃敏祐不僅是一位工程師,他更是獲獎的技術創新者,曾榮獲馬可尼學會 (Marconi Society) 頒發的著名保羅・巴蘭青年學者獎 (Paul Baran Young Scholar Award),這項榮譽在科技界常被譽為「小諾貝爾獎」。
黃敏祐的創業之路源於超越研究的渴望,將「創造力轉化為實用技術」。他將自己的典範轉移歸功於馬可尼獎的啟發,他意識到「真正的進步發生在創新超越理論,並驅動真實世界的影響之時」。正是這種信念,讓他婉拒了頂尖科技公司和一流學術機構延攬任職的機會,於 2023 年創立了 Emtar,並在 2024 年底完成了一輪 1,850 萬加元(約 1,400 萬美元) 的天使輪融資。
「系統向下」的理念作為核心差異化因素
黃敏祐對未來的願景是一個智慧分散式的世界。透過將「自適應智慧無線系統單晶片平台和未來 AI 驅動的優化直接導入用戶終端、車輛和網路節點」,Emtar旨在重新定義 6G 時代的連接方式。
黃敏祐解釋:「這種架構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中心化雲端的依賴,為密集數據傳輸啟用了替代性的非地面網路 (NTN),並確保關鍵數據和控制保留在主權領域內。」他對 Emtar 的定位不僅僅是技術供應商,更是引領下一波「安全、自主和高效率通訊基礎設施」(從地面到太空)的領導者。
「Emtar 可以將功耗降低 30% 到 40%,並顯著降低終端的散熱,使散熱片——以及整體終端重量——能夠減少一半,同時在相同的傳輸範圍內提高系統靈敏度。」這些超高效、低功耗的 SoC 架構將應用於行動邊緣、用戶終端、基礎設施和航空航太。
重新定義連接:GaN 功率與 CMOS 整合結合 AI 智慧
黃敏祐表示,Emtar 將自己定位於下一代無線系統和邊緣運算的交匯點,旨在為超越地面網路的時代提供智慧、高效率的無線系統單晶片 (SoC),特別專注於 6G 非地面網路 (NTN) 的挑戰——即涵蓋 LEO(低地球軌道)、MEO(中地球軌道)和 GEO(地球同步軌道)等多軌道衛星層、無人機和高空平台的全球基礎設施。
它專精於「AI 賦能的智慧無線運算邊緣解決方案」,提供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制的系統級平台。Emtar 的產品已透過 OEM 和 ODM 合作夥伴完成驗證,其終端客戶包括 SpaceX、OneWeb 和 Telesat 等正在經歷爆炸性增長的知名衛星營運商。黃敏祐對 Emtar 能夠抓住衛星產業的增長充滿信心。
關鍵創新在於 Emtar 採用智慧型 GaN(氮化鎵) 基的射頻和無線系統單晶片 (SoC)。黃敏祐將其核心技術描述為「GaN-on-SiC 射頻級或 CMOS 前端與全面 CMOS 系統平台的異質整合」。
這種架構提供了一個功能強大、高能效的解決方案,解決了業界最大的難題:在受限、動態環境中的功耗、延遲和可靠性。
黃敏祐指出:「創新之處在於……在緊湊、節能的架構內提供高線性度、寬頻性能和自適應訊號管理。」這種設計允許用戶終端「在衛星過軌道時保持連續、高傳輸量的連接——無需機械移動或連結中斷。」
Emtar 在無線/半導體領域的重要性
全球通訊基礎設施正在經歷劇烈轉型——從 4G 和 5G 地面網路,到正在崛起的 6G 和涵蓋衛星、高空平台、無人機和遠端邊緣節點的非地面網路 (NTN) 領域。傳統的半導體設計越來越難以滿足在動態環境中對更低延遲、更高傳輸量和極端功效的需求。
Emtar 的目標正是要在此處開闢自己的利基市場。這家新創公司強調使用氮化鎵 (GaN) 或 CMOS 半導體技術結合 SoC 架構,來滿足高數據傳輸量、高動態性、低功耗的需求——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晶片架構,能夠在傳統矽解決方案難以應對的限制下,實現始終連線、隨處可達的連接。
公司進展與里程碑
儘管成立時間尚短,Emtar 已取得了切實的進展。在 2024 年底,該公司完成了一輪天使輪融資,以加速其 GaN 前端和 CMOS SoC 的開發,並擴大其研發足跡。Emtar 將利用這些資源深化產業和學術合作,並使其創新更貼近實際應用。
黃敏祐提到,Emtar 已與一家主要晶圓代工廠合作,實現了針對 6G 非地面網路應用晶片的晶圓驗證。這個公開里程碑表明,這家新創公司不僅僅是在設計,而是正在邁向其技術的實際部署。
創立與策略基礎
黃敏祐的領導力是 Emtar 的核心。他來自台灣,在美國接受教育,現在領導一家加拿大新創公司,體現了跨國界的創新思維。在他的指導下,Emtar 建立在一個混合模式的基礎上:利用全球人才、先進的晶片設計方法,以及橫跨台灣、北美及其他地區的供應鏈連結。
透過將公司設在加拿大,Emtar 受益於穩定的創新環境和全球工程界的資源。同時,它與台灣(以及廣泛的亞太半導體生態系統)的設計和供應商關係,在這個時間表、製造合作夥伴關係和製程取得至關重要的領域中,提供了競爭優勢。
Emtar 的下一步
對於 Emtar 而言,未來的道路包括幾個關鍵面向:
商業化和規模擴大:將經過驗證的晶圓轉化為可大規模部署的產品,確保與系統整合商和網路營運商贏得關鍵的設計訂單。
製造和晶圓代工取得:確保可靠地取得先進製程節點(特別是 GaN RF 和全面的 CMOS SoC)、穩定的良率以及強大的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
競爭格局:無線 SoC 和 GaN 解決方案的新創空間正在增長。Emtar 不僅需要在功耗/效率指標上實現差異化,還需要在生態系統整合、軟硬體協同設計和客戶吸引力方面進行區分。
在 NTN/6G/EoT(物之邊緣)中的市場採用:從承諾走向在衛星通訊、高空平台、車輛/移動系統或遠端邊緣網路等領域的部署,將是最終的考驗。
對於全球半導體和連接產業而言,Emtar 代表了一種垂直整合的設計公司,它在網路典範轉變的時期,超越了「小晶片 (chiplet)」思維,轉向完整的系統能力。
在一個連接必須從城市地面電網延伸到全球每個角落的時代,像 Emtar 這樣的公司不僅押注於新系統,更押注於新架構。在黃敏祐的願景下,Emtar 旨在塑造世界保持連接的方式——從邊緣設備和無人機,到衛星和遠端基礎設施。儘管從新創公司到規模化生產的過程充滿挑戰,但該公司的方向、早期成就和全球思維使其成為不斷演進的半導體和無線生態系統中值得關注的對象。
閱讀原文報導:



